首页 > 新闻 > 国内 >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展现中华文明博大精深 薪火相传激扬文化自信

发布时间:2023-05-27 22:33:04来源:
  生动的陶抱鱼人像、造型奇特的玉璇玑和玉钺、工艺精致的绿松石镶金饰件……在湖北省博物馆的展厅里,鄂、湘、皖、赣、豫五省的考古新结果汇聚长江中游文明过程研讨结果展。展览以物证史,栩栩如生阐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发展路径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演进格局,为观众勾画出长江中游文明过程。

  泱泱中华,历史长久,文明博大。一年前的5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高深,是中华民族奇特的精力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基础,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力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

  知所从来,方明所去。2002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正式启动,目前已经进入第五阶段的工作中。20多年来,考古工作者用层出不穷的考古发现,实证了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明确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连绵不断的总体特点。

  摸索未知揭示本源 实证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来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魄局的形成和发展进程,对中华文明的特色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广袤的中国大地上,20多个学科的400多位学者兢兢业业,他们通过对浙江良渚、湖北石家河、山西陶寺、陕西石峁、河南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开展的大范围考古调查和挖掘,对各个地域的中心性遗址的考古工作,获得了一系列主要考古发现。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领导,经过考古挖掘和多学科联合研讨,以坚实的考古资料和综合研讨结果证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一至四阶段首席专家王巍表现,这一结论性认识对于中华民族以及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懂得中华文明的长久历史,加强民族自负和文化自负,实现民族的巨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值得一提的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计划,为世界文明来源研讨作出了原创性贡献。研讨团队依据良渚、陶寺、石峁、二里头等都邑性遗址实际资料,统筹其他古老文明的特色,提出了断定文明社会规范的中国计划——生产发展,人口增添,呈现城市;社会分工和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呈现阶级;权利不断强化,呈现王权和国家。

  “这一套新的规范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来源研讨供给理论根据,从而证实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并非虚言,而是历史的事实。”王巍说。

  叩问来路步履不停 中华文明探源研讨连续推动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中华文明探源研讨还在连续进行中,目前正开展第五阶段研讨,取得了重大进展。核心遗址田野考古工作取得突破。

  山东焦家遗址发现了大汶口文化中期的城址,是目前黄河下游最早的史前城址,城内保留有相对完全的居住址和计划布局明确的墓地。陕西石峁遗址皇城台新发现原位埋藏、保留完全的大型建筑转角石雕以及集中成排分布的墓地。湖北石家河与城河遗址中发现水塘和梯田相联合的土地运用方法。二里头遗址缭绕布局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多宫格”式网格状布局是我国古代都城布局研讨的宏大进展。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秉持多学科、多角度、全方位的理念,通过多学科的研讨,运用各种各样的自然科学手腕和人文科学手腕,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进程中更为详细的考古学年代框架,让研讨者发现了过去难以发现的角度。

  测年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实现了对中国文明来源阶段北方石城白灰面年代的直接测定,为该类建筑遗址的时间标尺供给了正确的数据支持。古环境研讨揭示了不同区域环境变更进程存在明显的差别,但同一区域内聚落选址具有必定的共性。生业经济模式研讨显示距今7000年以来各地域存在显明的差别,并在文明化过程中有不同的演进模式……

  下一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还将缭绕中华文明来源、形成、发展的基础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兼顾计划和科学布局,组织多学科力量结合攻关,不断拓宽研讨时空范畴和笼罩范畴,破解更多的历史之谜。

  晋升保护运用程度 让文明探源结果深刻人心

  帝尧之都、岁物丰成、经天纬地、礼乐初成……指尖飞舞,轻触荧幕,用户就能从都城、农业、科技、礼乐四个维度,在手机上感受陶寺先民生活场景。

  这是今年山西博物院推出的“大河高低·晋魂”云展览的第一期“最初的中国”。云展览中,陶寺先民的生活被手绘在一幅长卷里,耕地、奏乐场景重现,用户还可以亲自体验陶寺观象台,通过太阳断定节令,领导农耕。

  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5月16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考核运城博物馆时强调,要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坚持保护第一、增强管理、发掘价值、有效运用、让文物活起来的工作请求,全面晋升文物保护运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程度。

  学术研讨不能脱离大众,大众须要得到准确的舆论领导和知识普及。其中,举行展览和创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最直观的宣扬形式。“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沉浸式、数字化的方法,把中华文明来源发展的过程,以及各个时代的神话传说、创造发明、衣食住行等展示出来。”王巍觉得。

  5月18日,陕西考古博物馆“考古圣地·华章陕西——陕西考古博物馆基础摆设”获2023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摆设展览精品推介运动“精品奖”。展览首次设置考古学史及考古学基础理论方式、文物保护技术常设摆设,并创新展现方法,搬迁超大型考古遗迹,共享主要考古挖掘瞬间。

  2023年12月,二里头、石峁等19处考古遗址公园列入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名单。据《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报告(2018—2023)》统计,5年来,颁布挂牌的55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举行社会运动4733项,累计游客达1.46亿人次。社会服务提质升级,社会效益逐步凸显。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我们信任,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必将不断取得新的结果。光辉璀璨、博大高深的中华文明的来源、形成和早期发展的进程、特色和机制,会越来越清楚地展示在世人面前。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