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箪怎么读(林安梧论语怎么读)
我说,要这么说的话,这是一种学术史上的概括。汉学、宋学、清学各有不同,清学重考证,宋学重心性修为,而汉学重典章制度。但是它不会只是典章制度,不会只是心性修为,不会只是文字考证,它是通在一块儿的,所以先不用管那么多。
第一个,依文解义,能通就好。如何通?回到自己的生存、生活、生命,好好去体认。如何体认呢?如何依文解义呢?要熟读它。感其意味,体其意韵,就能够明其意义了。“意味”要有所感,有所感受,感同身受。体其意韵那个“意韵”,你要有所体会,进一步那个“意义”,它自然明白出来。
所以要熟读,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契入了,意义也就彰显出来了。所以依文解义,在生存中、生活中、生命中,一步一步地就深入了,一步一步地就受用了。记得,先不必太求系统,因为它是在生活中的;但是它也不是没系统,所以,你就顺着《学而》、《为政》、《八佾》、《里仁》、《公冶长》、《雍也》、《述而》、《泰伯》、《子罕》、《乡党》、《先进》、《颜渊》、《子路》、《宪问》、《卫灵公》、《季氏》、《阳货》、《微子》、《子张》、《尧曰》,你看这二十篇,我现在篇名都能记起,只因熟读了,就是如此。在熟读中,一步一步地,你就进到里面的堂奥了。我们说就好像以前一步一步地,先进门,进门以后再登堂,登堂以后才入室。
门怎么进呢?那当然要敲门了,要“推敲推敲”。感其意味,体其意韵,明其意义,慢慢熟读,慢慢记录。因为它是一部对话集,所以基本上它编纂的过程不是一个理论的、逻辑的编纂,它是个生活的、生命的一个逻辑的串组。它关联在一块儿,自成个道理。它不是一个理性之理,它是一个道理之理。所以慢慢熟读它,慢慢就浸润到里面了。
比如说你读论语,《学而》篇,“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读熟了,那你也可以发现到——这很重要——在告诉我们:学而习之,习之而觉,觉之而悦。
这有一个教养的过程,由“学”继续再要“学而习”。刚开始努力地“学”,但是你要“习”——再练习。习而有所觉,习之而觉,觉之而悦。你看,这里就有四个进程:学、习、觉、悦。所以“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不会“学而时习之,不亦苦哉。”如果是为了考试成绩多少,那有可能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苦哉。”
“灵明更莫问行止,长流春蚕勤吐丝”丁亥秋 林安梧书
你慢慢懂了,“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从远方来一起读书、共学、谈心、论道,其乐何如啊!有人谈心、论道、聊天,这境地有意思吧!这谈心,心就连着那个经典出来;聊天,聊家常、天气如何;不止如此,它往上提升,不止自然之天,还有道德之天。论道,其乐何如!悦者自悦也,乐者共乐也、互乐也。有师友讲习之乐、朋友来往之乐、谈心聊天论道之乐。在这过程里面触发,真是学而习之,习之而觉,觉之而悦。
在这个过程里,最重要的是,生命是内在所唤醒的一种人格的自我完善的生长过程。这人格的自我完善的生长过程,它的重点就不在于现实上人家怎么看你,人家怎么论断你,当然不是完全轻忽,而是不以那个为重。即使人家没了解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不是很好吗?
你生命就有一个自己的人格的生长,自我完善的过程,它就不是外面的人怎么看你了。人内在有一个这样真实的生命的动能,这时我们就可以发现,我们不只是生存,我们进一步要生活;也不止生活,我们进一步要探求生命的意义,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论语》你要读它,读熟了。先不用管到底是汉代读法、清代读法,宋代读法,明代读法,就现代读法吧。现代跟你的生活世界密切关联,跟古人的精神世界、精神境界也有密切关联。这个是必然如此的,离不开经典,离不开生活世界,离不开自己心灵的体会,离不开自己身体的实践。这就是如此,就应该如此读《论语》的。
好的,我们今天就说到这个地方,感恩!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