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

心疼班主任三秒钟:一年至少家访一次,这事儿有点难

发布时间:2023-02-01 22:32:15来源:

01

在前几天公布的《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中,有这样的一句表述:

要认真落实家访制度,学校领导要带头开展家访,班主任每学年对每名学生至少开展1次家访,鼓励科任教师有针对性开展家访。

客观地说,家访是家校联系的重要途径,是教师了解学生的重要方式。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主要管理者,对学生进行家访很有必要。

不过,要求班主任每年对每个学生都家访一遍,这事儿其实挺有难度,笔者有一些担心。

02

一是担心会增加班主任的工作量。

既然是家访,当然是家长要在家才行。

最好,孩子也能在场。

这就要求,家访必须要在非工作时间进行。

也就是说,家访其实挤占的是班主任的业余时间。

在很多地方,班容量还比较大,一个班有50多人是常态。

假设班主任利用晚上的时间,每天家访一位同学的话,可能两个来月天天都不闲着才能访完。

如果学校的招生范围大,班主任还可能要开车走很远的路。

除非班主任投机取巧,只是像领导视察工作一样,安排好路线走马观花式地一家只待几分钟,否则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班主任每天已经很忙很累了,再加上全员家访这件事,真的会更忙更累。

03

二是担心部分家长会反感。

几乎所有家长都希望了解孩子的情况,但并不是每个家长都喜欢家访这种形式。

以笔者的经验看,教师要来家里家访,家长们提前要打扫卫生不说,还要准备各种干果和时新水果,这对家长来讲也是一种负担。

而一些存在特殊情况的家庭,可能并不愿意让外人知道自己的窘境。

有时候,家庭情况也是一种隐私,教师非要去拜访不一定能起到正面作用。

对这样的家庭而言,如果没有发现孩子有出问题的苗头或隐患,不去打扰也是一种尊重。

至少,应该征求一下家长的意见。

有意思的是,有老师曾在班群里询问过家长,让家长自主定家访的地点,结果大家齐刷刷选择了教室。

这其实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

04

三是担心会层层加码,最终沦为形式主义。

很多政策,制定的初衷都非常好,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就慢慢变了样子。

比如有的地方,将“至少一次家访”升格为“至少两次家访”。

有的地方,要求家访要“痕迹化管理”,要建立档案,要有照片,要有“清单”,有“明白纸”,有各种各样的表格。

这些规定,看似严格执行了上级的规定,看似把家访搞得既正规又隆重,实际上却只是重形式、轻内容,让老师们为应付那些虚头巴脑的要求疲于奔命,反而淡化了家访的初衷。

05

其实家访这件事情,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对待。

有的学生可能需要去家里许多次,有的学生可能一次也不需要。

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不需要家访的学生也访了许多个,可能需要访多次的学生就减少了次数,反而削弱了育人的效果。

而随着技术的进步,以前需要当面才能和家长说清楚的事情,现在通过电话、网络等完全可以做到,效率也大为提高。

在生活节奏越来越快的今天,老师和家长都很忙,都压力山大,除非特别必要,尽量不登门家访也不是不可以。

06

教师这一行是个良心活儿,把教师本来的工作弄太多硬性的规定,弄太多规定动作,不一定符合教育规律。

一心为了学生的老师,你不规定家访次数人家照样去访,心不在学生身上的老师,你规定得再严,他也有办法糊弄。

甚至,后者比前者做出来的材料还好看。

我们应该让教育回归教育,少一些形式主义,多给老师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

家访可以有,应该有,必须有。

但限定次数,限定形式,限定格式,甚至把工作化为表格,没有必要。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